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县情概况
林西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北依大兴安岭,南襟西拉沐沦河,是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带,也是牧区向农区过渡的结合部。林西经济、文化发展较早,有文字记载和文物佐证的历史五千余年。早在新石器时期,林西地区就有人类活动,林西城西南7.5千米处的锅撑子山,是我国著名的新石器遗址。大井古铜矿遗址为林西赢得了“中国北方铜都”之美誉。1908年清王朝“移民实边”正式建县,1945年中共林西县委员会、林西县人民政府成立,百年沧桑,演绎了汉文明和马背文明水乳交融的厚重人文内涵,先后被国务院授予文化县和先进文化县。现辖7镇1乡,面积3933平方公里,2002年全县总人口23.6万人。全县汉族人口占95%。有汉、回、蒙古等9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移民县。
乳、肉、菌、草、果、菜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畜产品开发基地。境内已经发现铜、锡、银、铅、锌、铁、萤石、石灰石、大理石等有色金属、黑金属、稀有金属、非金属各类矿产30余种,矿点百余处,矿业经济蓬勃发展。活畜、皮毛、蔬菜、瓜果、煤炭、农机、玉石制品等市场活跃,是西拉沐沦河以北重要的商贸流通枢纽。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县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集通铁路、国道303线和省际呼海大通道横贯东西,省道204线、国道305线和赤大高速路纵穿南北;因特网络、光纤传输、数字交换、特快专递等现代化通讯网络相继开通;水电、文体、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齐全。优良的服务,完善的设施,为各种商务活动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
自然地理
地形
林西县属中低山区,境内山脉为大兴安岭支脉,最高海拔1 879.2米,最低海拔67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与平川过流大多较平缓,呈现现群山绵延,河谷平川逶迤其间的地貌特征。
气候
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风沙干旱严重,雨热同季,降水少而集中,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1℃日照2 900小时,降水量360-380毫米,无霜期120天。
水文
境内河流属西辽河水系,流经境内的主要河流有西拉沐沦河、查干沐沦河、嘎斯汰河、巴儿汰河。共
有小型沼泽11个,水域面积0.4平方公里,径流总量1.37亿立方米。地下水分布不均,山区贫乏,沿河两岸较丰富,总储量约为0.75亿立方米。
土地
土地总面积584.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7万亩,草牧场180万亩。林地面积132.1万亩,村镇占地1.94万亩。
矿产资源
有色金属资源储量较大,矿种有铜、锡、铅、锌、银、钨、钼、莹石、石灰石、煤等。现已探明铜储量2.8万吨,白银824吨。铜、锡、石灰石、莹石、煤等矿产资源正在开发利用。
生物资源
森林覆被率29.7%。野生动物有53种,其中哺乳动物20余种,野生飞禽类20余种,珍贵动物有马鹿、狍子、猞猁、狐狸、天鹅、鸿雁、斑翅山鹑、环颈雉等。
地名由来 1907年12月27日(清光绪三十三年),热河都统廷杰奏请清廷批准,拟在巴林部西新建一县,固初定县名“巴西”,即初拟的林西县名。1908年2月2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清廷准奏,将原定的“巴西县”改为“林西县”,新中国建立后一直沿用此名。
历史沿革 林西地区历史悠久,5000多年前,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璀璨的锅撑子山细石器文化。2700多前年,就有前人从事青铜冶炼生产,留有闻名于世的大井古铜矿遗址。自春秋至隋,这里先后为东胡、匈奴、鲜卑、库莫奚、霫、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地。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于潢水北岸(今新城子镇西樱桃沟村)设松漠都护府;辽代,林西南部属上京道临潢府饶州,北境属庆州;金代,嘎斯汰河以北属庆州庆民县,嘎斯汰河以南属临潢府卢川县;元代,林西地区属中书省应昌路(今克什克腾达里诺尔);明初,林西属全宁卫,永乐元年(1403年)以后,属兀良哈三卫之一泰宁卫;十六世纪中叶,隶属于北元(亦称鞑靼)察哈尔部;后天聪八年(1634年),林西地区划归巴林部;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巴林旗牧地。
清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1908年3月17日),热河都统廷杰奏请清廷批准,始建制,县治设于乌梁苏汰川口(今林西镇址),因在“巴林草原之西”、故名“林西”。属承德府赤峰直隶州辖,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22年(1933年),林西县隶属热河省。
1933年3月6日,日本侵略军侵占林西后,林西县属伪满洲国兴安西省,1942年撤兴安西省建兴安总省,林西县隶属兴安总省兴西地区行署。
1945年8月林西获得解放,同年11月中共林西县委、林西县政府成立,林西县隶属热河省热北地委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6年6月5日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与东蒙自治政府的昭乌达省合并,建立昭乌达盟行政委员会,林西县隶属热河省昭乌达盟行政委员会;1949年5月20日,林西县随昭乌达盟一起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8月1日,林西县随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7月1日又随昭乌达盟划回内蒙古自治区。至2008年,林西县建立100年。
行政区划
2000年,林西县辖6个镇、14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35947人,其中: 官地镇 11678 新城子镇 7518 新林镇 15070 五十家子镇 13141 林西镇 48304 大井镇 4184 大营子乡 13502 繁荣乡 9347 三段乡 9862 双井店乡 6413 下场乡 8363 统布乡 14449 板石房子乡 11998 毡铺乡 9097 兴隆庄乡 8712 老房身乡 10132 十二吐乡 14005 大川乡 8232 冬不冷乡 7843 隆平乡 4097
2000年末,全县辖7镇,13乡,148个行政村。2001年6月,撤并乡镇,即撤销冬不冷乡、三段乡、繁荣乡、毡铺乡。区划调整后,全县辖7个镇、9个乡:官地镇、新城子镇、新林镇、五十家子镇、林西镇、大井镇、统部镇、大营子乡、双井店乡、下场乡、板石房子乡、兴隆庄乡、老房身乡、十二吐乡、大川乡、隆平乡。
2005年末,再次撤乡并镇,即撤销板石房子乡、老房身乡、兴隆庄乡、大川乡、隆平乡、十二吐乡、双井店乡、下场乡。新组建林西镇(原十二吐乡并入)、统布镇(原板石房子乡并入)、五十家子镇(原兴隆庄乡、老房身乡并入)、新林镇、大井镇(原大川乡、隆平乡并入)、官地镇、新城子镇(原下场乡、双井店乡并入)、大营子乡。
全县现辖7个镇、1个乡。106个行政村、7个社区,分别为:官地镇、新城子镇、新林镇、五十家子镇、林西镇、大井镇、统部镇、大营子乡。
乡镇概况
林西镇
林西镇位于大兴安岭余脉南麓,是林西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域四邻是辽阔无垠的大草原。镇域总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6.2万人,是典型的移民聚居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空气清新,草原、田园相映如画。亘古火山,造就出含多种微量元素的优质地下水,地质变迁孕育了储量丰富的多种有色金属矿脉,广阔绿色农牧产品基地亟待巨贾龙头领航。下辖:东街、南街、西街、北街、东兴、南门外、西门外、新兴、北郊、北门外、西郊、回民营子12个居委会;东风、黑水、河沿、冬不冷、常胜、黄河子、巴吉沟、叩勿沟、乌兰沟、三道梁子、十二吐、枕头沟、大营子、上杖房、下杖房、西山根、苏泗汰、莫力沟18个村委会。
五十家子镇
五十家子镇地处林西县北部,位于县政府驻地70公里处,东与巴林右旗接境,南与兴隆庄交界,西与老房身乡毗邻,北靠锡林郭勒草原。全镇分布在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12公里狭长的地带。横跨查干沐沦河,总面积为266.6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8°09′到118°23′,北纬44°00′到44°15′。下辖:五十家子、二道湾子、石门子、西耳子、东边墙、小泉沟、朝阳沟、九连庄、轿顶、大马金、太平庄、孤榆树、葱根沟、东敖包、老房身、两边墙、响水沟、西南沟、南沟门、南泉子20个村委会。
新林镇
新林镇位于赤峰市林西县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17°56′,北纬43°51′。地处林西北部乡镇腹地,镇政府驻地新合距县城60公里。与锡林郭勒盟的西乌旗毗邻。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508平方公里。下辖:太平、五星、新合、上升、鹿山、七一、中勿兰、大勿兰、八一、毡铺、哈什吐、大坝、二支坝、湖四汰14个村委会。
统部镇
统部,百年小镇。地处北纬40°46′--43°58′,东经117°49′--118°4′,南北长19公里,东西宽22.5公里。总面积为270.4平方公里。坐落于巴尔汰河中游,林西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5公里,省道S204线,从镇中穿过,东、南、北面分别与本县三个乡镇相接,西与克什克腾旗毗邻。下辖:小井子、两间房、曹家屯、吉林坝、甘珠庙、统部、水泉、五四、碧流汰、板石房子、乌兰沟、敖包河、大马金沟、水头、14个村委会。
大营子乡
大营子乡地处承德县西南部,东邻下板城镇,西部与新杖子乡、兴隆县李家营乡接壤,南部与兴隆县、承德市营子矿区相连,北部与上板城镇、刘杖子乡为邻。全乡总面积为172.6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共115个自然村。乡政府机关驻地大营子村。辖:宝林、二八地、三楞子山、五一、大营子、和平、土庙子、东荒、联合、东升、前地、繁荣、幸福、永利、吉林坝、老君沟16个村委会。
官地镇
位于林西县中东部地区,辖十个行政村,(龙头山村、下官地村、上官地村、二段村、王家沟村、新民村、杨家营子村、两棵树村、马鞍山村、半拉山村)2.26万人口,总土地面积为350多平方公里。西与新林镇接壤,北与兴隆庄相连,南与大川乡、大井镇、隆平乡毗邻,东与巴林右旗相邻,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下辖:龙头山、杨家营子、上官地、下官地、两棵树、二段、三段、五家沟、四段、马鞍山、新民、坝七、半拉山、八号14个村委会。
大井镇
大井镇地处高州市西北部,毗邻东岸、曹江、南塘、石板、潭头等镇,207国道、,省道“井岸线”贯穿中心镇规划区全境,交通四通八达。鉴江及东岸江二水交汇,美景天成。镇内有五氧化二磷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辖1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人口4.9万人,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7所。辖:中兴、小城子、北沟、宝林、温都、文武、四合、大发、大川、黑山头、东风、东方红、红旗、红卫、七一、红星16个村委会。
新城子镇
新城子镇1986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为建制镇,镇政府位于林西县南部,距县政府28公里,距赤峰189公里,是林西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也是周边地区商贸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全镇辖五个村委会(七合堂村、老虎石沟村、大金沟村、小城子村、海堂湖村),19个村民组,总人口为7210人。下辖:七合堂、郝莱井子、海棠湖、老虎石沟、小城子、大金沟、莲花山、西英桃沟、东英桃沟、双井、公益阁、敖包吐、岗岗坤兑、哈叶吐井子、英桃漠河、那达嘎、哈玛吐、大井、元宝山、下场20个村委会。
自然资源 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尤为以有色金属资源为最。其中,已探明储量的铜金属量200万吨,锡金属量200吨、铅金属量100万吨,锌金属量2.8万吨、银金属量824吨,此外还有大量的石材黄粘土、矿泉水以及其它未计算储量的矿体,有待于开发利用。植物资源也较丰富,有植物400多种。
交通通讯 林西县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南临西拉沐沦河,北依大兴安岭,周边环绕广阔的牧区,交通便利,303、305国道纵横穿过腹地,集通铁路横跨全境,县城距赤峰市206公里,距北京630公里,距二连浩特口岸880公里;县城内通讯方便,光缆通讯已开通使用,8000门程控电话顺利并网,20个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进入C3本地网,移动电话已实现全国漫游;6万伏输变电线路横穿林西境内39.6公里,全县20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均已全部通车、通电、通邮。
林西县交通运输非常便利。全县有国道2条,省道1条、县道2条、乡道11条。集通铁路在镇区南缘经过,呼海大通道通过县境南部,十字交叉的国道303线和省道204线穿过林西镇镇区,纵穿县境南北的省道204线是连接赤峰与锡林郭勒盟最便捷的通道。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233.5公里,形成了以林西镇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林西镇已成为赤峰市北部的交通枢纽,镇内有火车站和汽车站各一座。林西火车站为四等站,占地6万平米,24小时通过列车14对;林西汽车站于2004年实现整体搬迁,现占地2.3万平米,达到国家二级汽车客运站标准。2005年全年客运量61.1万人、周转量440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1.9%和9.4%;货物运输量68.5万吨、周转量5915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3.6%和15.5%。
民俗文化 林西县现有回、蒙古、满、锡伯、朝鲜、苗、藏、土家、达斡尔等9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3948人,其中,蒙古、回、满人口居多。
回族主要分布在林西镇内,其语言、文字、服饰、住宅及部分礼节基本与汉族相同,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多带有宗教色彩。饮食方面,禁食猪肉及驴、马、狗肉等;凡自死之物,皆不能食,更不能食动物血;所食家畜家禽,必须要由阿訇或“刀师傅”宰杀方可食用;红白事自己制作“油香”,讲究饮茶。婚嫁方面,结婚的重要礼节是男方要请阿訇写“伊扎布”,“伊扎布”必须由阿訇来写,并由阿訇宣读,宣读时新郎要跪听,阿訇向新郎身上打枣、糖、花生、栗子等,以祁求生活幸福;宴席间贺喜人用锅底灰或颜料等抹到新郎父母的脸上,促其洗脸,取大洗(喜)谐音,成席待客的最高规格就是九大碗。丧葬方面,回族称人死为“无常”,死人为“亡人”,“无常”后,用净水擦洗身体,再用白布裹尸,并给“亡人”戴“斗哇”帽子,胸前盖“护心斗哇”。回族普遍实行土葬,并提倡速葬、深埋,现在林西镇西北角有集体墓地。节日方面,每星期五为主麻日,穆斯林群众一般要集体去清真寺做礼拜,重要节日有尔代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受汉族习俗影响,本县回族群众一般也随汉族过一些节日,但除夕夜不吃饺子、不守岁、不贴对联。
蒙古族群众喜喝砖茶、奶茶、爱吃炒米,有祭敖包习俗,信奉佛教,供奉佛像。
满族习俗,本县满族生活习俗保留下来的主要有:春节晚辈必须给长辈拜年,并一律下跪磕头,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烧香祷告,祭祀祖先。
其他少数民族由于人口少,集中居住的较少,绝大多数与汉族杂居,其穿着、饮食、居住等生活习俗大都与汉族相同。
经济发展 县城内现有国有商业150家,综合市场26处,市场辐射辽宁、河北、山东、天津等14个省市,上市产品大约有16大类400多个品种,购物交易十分便利,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年城乡集贸易成交额达13200万元以上。
林西城区现有建筑面积8.8平方公里,主要街道全部硬化、绿化、供水、供电、供暖、排污设施完备,饮食业、旅店业、照相业、理发业浴池业等服务事业发展迅速。林西县地少人多,劳务价格便宜,人民勤劳质朴,热情好客,干部思想解放,素质较高,对外联系广泛,是块正在开发的宝地。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突破。2005年在全区率先完成教育布局大调整,中小学校由147所调整为26所,实现了县办中学、乡镇办小学,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投资1.2亿元,改扩建校舍15万平方米,实验中学、林西三中、实验小学、林西一中教学楼和职教中心实训楼顺利落成。普及了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本科上线率由2003年的28.8%提高到43.7%。启动乡镇寄宿制小学楼房化工程。大井、下场寄宿制小学实现楼房化,林西镇寄宿制小学迁址新建,五十家子镇寄宿制小学原址新建。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共发放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3357万元。科级干部结对助学工程深入开展。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497万元。解决了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就学难问题。
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启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住人口参合率94.9%。加大医疗救助力度,16475名贫困农民免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组建了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投资5700万元,实施了6800平方米的中蒙医院、23000平方米的县医院和4000平方米的预防保健综合楼整体搬迁工程,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医疗用房9670平方米。
文体科技等事业快速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荣获“全区体育先进县”。启动文化大厦建设工程。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前端建设和电视台摄录制播数字化改造,发展数字电视用户3100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8%,荣获“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科技富民强县项目顺利实施。申请专利11项,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155项。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行列。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国土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安全生产责任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新建民兵训练基地5000多平方米,有212名适龄青年应征入伍。重视老年人工作,建成老干部活动中心及运动场。民族宗教、人民防空、妇女儿童、档案、气象、统计、地震、残疾人、红十字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以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为主题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扎实推进。涌现出8个自治区级文明单位,41个市级文明单位。林西镇跨入自治区七星级文明城镇行列。
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县人民政府认真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112件,政协委员提案344件。与群团组织的联系和沟通进一步加强。进入自治区“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旗县行列。“五五”普法及法治林西创建工程全面启动,人民调解指挥中心正式组建。平安林西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取得初步成效。“无毒县”创建工作通过自治区验收。整顿规范信访秩序,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信访工作连续三年受到自治区表彰。政务公开、企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经验在全市推广。